原文:《ITIL的前世及ITIL的難點》

ITIL前傳

ITIL的全稱是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,原意為IT基礎架構庫,一般稱之為IT服務最佳實踐框架。因為它來自于最佳實踐,而且也跟一個歷史事件有關系。

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, ITIL V1便推出來了,在ITIL V1推出的時候,有三四十本書,里面描述了很多最佳實踐。最早推出來的是職能化管理概念,對于當時來說進步意義還是很大的。

在99年前后,英國商務部OGC正式把它買過來,開發(fā)出了ITIL V2,就是我們很經典的十個流程加一個職能,那么不管ITIL 自身承不承認,它確實是以流程化管理作為主要手段,以至于我們在內的不少業(yè)內人士都習慣性地把實施了哪些流程來判斷是否實施了ITIL,這是V2的一個經典之作,發(fā)展到現在也有很多年了。

ITIL V3發(fā)展的三大改變

第一個是引入了服務生命周期的概念。原來 ITIL V2是一種草根文化,是自下而上的發(fā)布,另外是階段性的,好比是只列出了人生中的小學和大學,但是對于人生前乃至胎教,人生后包括墓志銘其實都應該納入到生命周期里來,ITIL V3將服務全生命周期引入進來后,把服務戰(zhàn)略直到服務改進都納入體系,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,使得IT服務管理更體系化了,這點改變是非常大的,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索的。

第二方面是它更加強調價值觀,它使得我們IT服務更加以價值為中心,每一個章節(jié),每一個細節(jié),它甚至將很多流程都淡化了,它講了很多概念化的東西,而流程卻減少了篇幅,這對我們后面具體實施上其實也帶來了一些挑戰(zhàn)。

第三個改變是在流程上做了很多細化拓展的工作,這點也是非常優(yōu)秀的。

ITIL的實施難點

ITIL聽起來是個好東西,但是如果在企業(yè)里實施起來就不那么順利了。

首先IT部門的人很認可ITIL理論,知道那是個好東西,但是如果要按照ITIL實施,他們就覺得很麻煩,主要原因就是隨意操作和管理已經成了習慣,公司想做一個基于ITIL的系統(tǒng)來進行實施,但是最終做出來的根本就不是ITIL,連做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的。原因就是IT部門為了自己方便,而將其改成了四不像,而IT部門的同事,其實更想要一個監(jiān)控的東西,用監(jiān)控的東西把他們需要做的一些工作管理起來,就省事多了。ITIL想要實施,首先要上層領導的支持,領導都無所謂,下邊人更無所謂了。其次就是要給IT部門的同事“洗腦”,所謂的洗腦,就是培訓,使他們從潛意識里就覺得ITIL不是使他們的工作更加復雜而是更加簡便,有條理。再次就是制定適合企業(yè)的合理的流程,最后,來一套ITSM輔助實施。